成语解析:兵不血刃
📚 中文释义
1. 不战而胜(军事层面)
诸葛亮七擒孟获,最终兵不血刃平定南中。
通过智谋使敌人屈服,不战而胜。
通过智谋使敌人屈服,不战而胜。
2. 不费一兵一卒(战略层面)
孙子曰:"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"
最高明的战略就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。
最高明的战略就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。
3. 和平解决争端(现代引申义)
通过外交谈判兵不血刃地解决了边境冲突。
现代国际关系中和平解决争端的典范。
现代国际关系中和平解决争端的典范。
💡 军事专家提示:"兵不血刃"的核心是"不战而胜",强调通过谋略而非武力取胜。特别注意其与"不战而屈人之兵"的异同。
📜 典故出处
最早记载:《荀子·议兵》 "故近者亲其善,远方慕其德,兵不血刃,远迩来服"
经典战例: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 "七擒七纵,终使孟获心服"
历史背景:
- 春秋战国时期"不战而胜"的战略思想
- 与"上兵伐谋"的军事哲学一脉相承
- 体现了中国古代"以德服人"的政治智慧
💡 历史学家提示:理解"兵不血刃"必须结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:
- 与"不战而屈人之兵"互为表里
- 是"全胜"战略的具体体现
- 反映了"善战者无赫赫之功"的军事境界
🎯 用法解析
1. 作谓语 → 描述胜利方式
这场战役兵不血刃就取得了决定性胜利。
形容不经过战斗就取得胜利。
形容不经过战斗就取得胜利。
2. 作定语 → 修饰胜利性质
这是一次兵不血刃的完美胜利。
强调胜利的和平性质。
强调胜利的和平性质。
3. 作状语 → 说明取胜过程
通过外交斡旋,兵不血刃地解决了危机。
描述和平解决的过程。
描述和平解决的过程。
语法特点:
- 多用于褒义语境
- 常与"不战而胜""和平解决"等词语搭配
- 现代多用于外交、商业等非军事领域
📝 知识拓展
1. 相关成语:
"不战而屈人之兵"(《孙子兵法》)
"上兵伐谋"(最高明的用兵策略)
2. 现代应用:
商业竞争:通过战略布局兵不血刃地占领市场
国际关系:和平谈判解决领土争端
3. 军事思想:
与"全胜"思想的关系
在现代战争中的适用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