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老师成语课堂

专业解析汉语成语 | 释义+典故+用法一站式教学

成语解析:形容荒凉的成语

📚 成语释义

1. 荒无人烟

形容地方偏僻荒凉,没有人居住。
这片戈壁滩荒无人烟,方圆百里不见人迹。

2. 满目疮痍

形容遭受严重破坏后的荒凉景象。
地震后的城市满目疮痍,断壁残垣随处可见。

3. 杳无人迹

形容极其荒凉,连人的踪迹都没有。
深山老林里杳无人迹,只有野兽出没。

4. 萧瑟凄凉

形容景色荒凉冷落,气氛悲凉。
秋风中的古战场显得格外萧瑟凄凉

💡 顾老师提示:这些成语都用于描写荒凉景象,但侧重点不同:"荒无人烟"强调无人居住,"满目疮痍"侧重破坏后的景象,"杳无人迹"突出完全没有人类活动痕迹。

📖 出处典故

1. 不毛之地

出自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"不毛之地,无所用之。"
形容土地贫瘠,连草都不长的地方。

2. 赤地千里

出自《史记·平准书》:"山东被河灾,及岁不登数年,人或相食,方一二千里。"
形容大旱或战乱后大面积土地荒凉的景象。

3. 断井颓垣

出自汤显祖《牡丹亭》:"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。"
形容建筑倒塌、荒废破败的景象。

💡 顾老师典故:这些成语多出自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,了解出处能更好掌握其文化内涵和使用语境。

🎯 用法辨析

1. 适用场景

• 描写自然荒凉:荒无人烟的沙漠

• 描写战后景象:满目疮痍的战场

• 描写废弃场所:断井颓垣的古宅

2. 近义成语比较

杳无人迹 vs 人迹罕至:前者强调完全没有,后者强调稀少

赤地千里 vs 不毛之地:前者指大面积,后者可指小块区域

3. 感情色彩

• 中性:荒无人烟杳无人迹

• 贬义:满目疮痍(多指人为破坏)

• 文学性:断井颓垣萧瑟凄凉

📝 随堂练习

1. 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:

a) 这片_______的盐碱地已经多年无人耕种。(荒无人烟/不毛之地)

b) 战争过后,城市_______,需要多年重建。(满目疮痍/萧瑟凄凉)

2. 辨析使用:

"杳无人迹"和"人迹罕至"分别适用于:

• 南极内陆:_______

• 偏远山村:_______

3. 创作句子:

用"赤地千里"和"断井颓垣"各造一个句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