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典故大全

专业解析成语故事 | 典故+寓意+用法一站式解读

成语解析:守株待兔

📚 基本释义

1. 字面意思

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撞死
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寄希望于侥幸成功

2. 深层寓意

讽刺那些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人

3. 现代用法

形容消极等待不劳而获的心态

💡 专家提示:"守株待兔"出自《韩非子·五蠹》,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,常与"刻舟求剑"等成语并列使用。

📖 典故出处

原文记载:《韩非子·五蠹》

典故原文:

  • "宋人有耕者,田中有株,兔走触株,折颈而死"
  • "因释其耒而守株,冀复得兔"
  • "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"

白话译文:

宋国有个农夫,田里有棵树桩,一只兔子撞上树桩折断脖子死了。

农夫便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,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。

兔子没再得到,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。

💡 历史背景:

  • 创作于战国时期(约公元前280年)
  • 韩非子用此寓言讽刺儒家"法先王"的主张
  • 反映了法家"与时俱进"的政治思想

🎯 用法解析

1. 作谓语 → 形容消极等待的行为

与其守株待兔,不如主动出击。

2. 作定语 → 修饰不思进取的态度

这种守株待兔的心态注定会失败。

3. 作宾语 → 表示对侥幸心理的批评

成功不能靠守株待兔,必须付出努力。

使用注意:

  • 多含贬义,用于批评消极态度
  • 常与"刻舟求剑""缘木求鱼"等成语连用
  • 现代也用于形容投机取巧的行为

📝 知识拓展

1. 相关成语:

"刻舟求剑":比喻不懂变通

2. 反义成语:

"主动出击":采取积极行动

"未雨绸缪":事先做好准备

3. 文化影响:

入选小学语文教材

被改编为多部动画作品

成为管理学中的经典案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