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故事大全

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| 典故+释义+用法一站式学习

成语解析:守株待兔

📚 成语释义

1. 基本解释

原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。
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,不知变通。

2. 成语出处

出自《韩非子·五蠹》:"宋人有耕田者,田中有株,兔走触株,折颈而死,因释其耒而守株,冀复得兔。"

3. 现代用法

形容人不主动努力,而寄希望于侥幸成功。
例:守株待兔的侥幸心理要不得,成功需要脚踏实地。

💡 文化提示:"守株待兔"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场景,体现了韩非子反对墨守成规、提倡变革的思想。

🔊 读音解析

拼音:shǒu zhū dài tù

注音:ㄕㄡˇ ㄓㄨ ㄉㄞˋ ㄊㄨˋ

发音要点:

  • "守"读第三声,舌尖抵住上齿龈
  • "株"读第一声,注意"zh"是卷舌音
  • "待"读第四声,发音短促有力
  • "兔"读第四声,注意"t"是送气音

💡 常见错误:

  • 错误1:将"株"读成"珠"(正确:zhū
  • 错误2:"待"读成第二声(正确是第四声)
  • 错误3:整体语速过快,失去成语韵律

🎯 用法指南

1. 作谓语

学习不能守株待兔,要主动寻找方法。

2. 作定语

要摒弃守株待兔的消极心态。

3. 作宾语

成功不会降临在守株待兔的人身上。

近义成语:

  • 坐享其成
  • 缘木求鱼
  • 刻舟求剑

📝 知识拓展

1. 成语接龙:

守株待兔 → 兔死狗烹 → 烹龙炮凤 → 凤毛麟角

2. 文化典故:

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的寓言,讽刺那些墨守成规、不知变通的人。

故事中的宋国人因为偶然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,就放弃耕作整天守在树旁,最终田地荒芜。

3. 现实启示:

在现代社会,"守株待兔"提醒我们:

  • 成功需要主动争取
  • 不能依赖偶然的运气
  • 要适应变化,与时俱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