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老师汉语课堂

专业解析汉语词汇 | 近义词+用法+辨析一站式教学

词汇解析:寒噤

📚 基本释义

1. 因寒冷或害怕而身体突然发抖

一阵冷风吹来,他不禁打了个寒噤

2. 形容因恐惧而产生的颤抖反应

想到那个恐怖的场景,她浑身寒噤不止。

💡 顾老师提示:"寒噤"多用于书面语,指因寒冷或恐惧引起的突然性、短暂性颤抖,通常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的抖动。

🔊 发音指导

拼音:hán jìn [寒 噤]

发音要点:

  • "寒":阳平调,第二声,发音饱满
  • "噤":去声调,第四声,短促有力
  • 注意"噤"是前鼻音,不要读成后鼻音

💡 顾老师纠音:常见发音错误:

  • 错误1:把"噤"读成"禁"(jīn)
  • 错误2:将"寒"读成第三声
  • 错误3:把"噤"读成轻声

🎯 近义词辨析

1. 战栗 → 强调因恐惧或寒冷而剧烈颤抖

听到雷声,小孩吓得浑身战栗

2. 颤抖 → 泛指身体不自主抖动,原因多样

老人双手颤抖着接过茶杯。

3. 哆嗦 → 口语化表达,多指因寒冷发抖

他冻得直哆嗦

4. 发抖 → 通用词,使用范围最广

她紧张得声音都在发抖

用法区别:

  • 寒噤:书面语,多指突然的、短暂的颤抖
  • 战栗:程度较重,持续时间较长
  • 颤抖/发抖:中性词,可用于各种情况
  • 哆嗦:口语化,多指因寒冷

📝 随堂练习

1. 选词填空:

a. 看到蛇的瞬间,他打了个(寒噤/战栗)。

b. 寒冬腊月,行人冷得直(哆嗦/颤抖)。

2. 近义词替换:

原句:想到那次事故,他仍会不寒而栗。

改写:想到那次事故,他仍会( )。

3. 判断正误:

"寒噤"可以用于形容因高兴而发抖的情况。( )